• 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
  • 兒童發展與早期療育
  • 泛自閉症專區
  • 注意力與學習問題
  • 成人壓力調適
  • 睡眠及自律神經
  • 情緒困擾與適應
  • 專業人員訓練

吮指行為的心理背景 by 吳佑佑醫師

吳佑佑醫師

     嬰幼兒常在吸著大拇指的舒適安全中,沉沉入睡。但是如果一名八歲,或更年長的青少年,仍在有機會時偷偷吮指,甚至是要吸著指頭才能入睡時,我們就不能茍同這樣的行為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,大部分的吮指行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,總會不知不覺地消失。有時是父母演雙簧般地表演「再吸就要罵」的戲碼;有時則是孩子自己突然就不再吸拇指。

    大多數的臨床醫師根本不認為吮指是個「病」。在1977年的英國醫學心理學會刊中曾指出:吮指行為與入睡習慣的關係極為有關。有的孩子養成入睡時要吮指的 習慣後,不知不覺就類化到白天也吮指了。這篇文獻表示,吮指行為背後的「心理困擾」並不多,父母們不必因此而焦慮或自責。

      近年來,兒童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對吮指行為的看法仍是如此。目前普遍認為,吮指並非什麼「安全感」、「焦慮」問題的表徵:「吮指就只是個壞習慣」。吮 指也可視為一種處理壓力的方式,就如同大人叼根煙一樣。在孩子煩時,吮指協助他打發時間;當孩子無聊時,吮指帶給他一些慰藉!

        所以,五歲以下的孩子如有吮指行為,只是吮指行為不是常態性,對牙齒或手指沒有變形的影響,可以試著忽略他!但是,如果孩子過於長久的吮指,會使孩子的牙 齒及手指變形外,也容易引起指甲的黴菌感染。同時,因為較大的孩子已具備不錯的觀察力及嗆聲能力—他因吮指而被同儕之間取笑的機會絕對大增。

       所以,當孩子已在幼稚園中、大班,而他仍在吮指時,父母就應該採取一些非常手段了!

  1. 不要斥責孩子的吮指行為。焦慮的父母常會不自覺地去把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;或是責備孩子的吮指行為。這些指責往往只會使年幼的孩子更不安及惶恐。改變是要時間,不要成為一位時時嘮叨的父母。成天唸著同一件事的家長,反而會使孩子因「習慣了」,而變成「充耳不聞」。
  2. 要改正孩子的習慣的第一步,是先經由「觀察」,去了解孩子的不好行為是在什麼情境中出現。如果孩子是累了、餓了或無聊時,就會出現吮指行為,我們 可嘗試教孩子表達情緒及處理當下的情緒。例如:我們可以告訴孩子〝你會不會覺得很無聊?來,看一下故事書吧!〞;再以「故事書」來取代「手指」,去安慰及 滿足他小小的需求。
  3. 必要時,要同時消除其它不良的行為。有的孩子在抱他最喜歡的枕頭時,吮指行為就會出現;或是縮捲在軟沙發中打盹時,就會不自覺地吮指。這時父母就要限制枕頭及軟沙發的使用時機及地點,必可間接地減少吮指行為。
  4. 在適當的時機戒掉壞習慣。孩子的壞習慣常已存在多時,父母不妨耐心地等待「好時機」再處理戒斷的訓練。孩子剛在適應新學校、夫妻關係緊張或是家庭氣氛凝重時,都不要急著糾正孩子。
  5. 給孩子一個好理由去停止壞習慣。可以很誠實地告訴孩子,你擔心同學會笑他,或是牙齒、手指會生病。孩子往往也需要一個「台階」下,要一個顯而易見的努力目標的。
  6. 適當的鼓勵。家人可以「笑臉」或「星星」貼紙來協助孩子記錄自己的進步。譬如一天沒有吮指行為,就可換取一張「笑臉」貼紙。父母可事先商量一些交 換策略,鼓勵孩子以某個數目的貼紙來交換獎品。值得一提的是獎賞最好是「無形的」,如「媽媽講故事」、「和爸爸散步」、「洗泡泡澡」等,才不會使孩子太物 化。
  7. 體恤孩子的努力。誠如大人要戒煙一樣,戒吮指行為是蠻辛苦的。因為吮指使人心滿意足,要孩子心甘情願的放棄其實是很有「損失」的。我們一定要記得稱讚他的勇氣及努力。

     吮指只是個因「需求」而產生的「衝動」;久了,它自然而然變成一種「習慣」。所以,在「戒掉」的前幾週,孩子仍會潛意識地出現吮指的慾望。我們一定要持續提醒及鼓勵。一般而言,孩子必須一個月以上不出現吮指行為後,我們才可以放下心來。